This site uses cookies. By continuing to browse the site you are agreeing to our use of cookies. For more details about cookies and how to manage them see our Privacy.

f1_banpc.png
f1_banph-629.jpg

写意人物丨肖瑞平:打通转化医学的最后一公里

xiao.jpg
肖瑞平教授
同写意新药英才俱乐部科学指导委员会专家
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所长、和其瑞医药创始人

今年6月,跨国药企拜耳对外宣布,将与美国马萨诸塞州生物技术委员会共同推出一项联合导师计划(Bayer-MassCONNECT Asia),旨在培养亚洲地区特别是中国的医药初创企业,加速开发治疗方法,解决尚未满足的医疗需求。

这一举动无疑透露出国内医药创新环境的变化。在和其瑞联合创始人肖瑞平看来,跨国药企对中国药企的关注,是中国医药产业蓬勃发展的必然。而回顾拜耳过往的药物开发经历,有一个转折很大程度上将这样的关系凸显出来,那就是2019年4月和其瑞与拜耳达成的全球许可协议。

“当时具有155年历史的拜耳作为最早进入中国的跨国企业之一,却从未将自己的IP授权给本土药企。我们是第一家(拿到拜耳全球独家权益的中国药企)。”肖瑞平谈及起双方的签约时说。基于动物试验结果,肖瑞平认定这款单抗具备良好的成药基础和应用前景,于是便力促和其瑞与拜耳的合作,称自己有信心将药物“修成正果”。

此前,肖瑞平已在转化医学领域耕耘多年,她也属于转化医学先行者之一。无论是NI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资深研究员,抑或NEJM(《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副主编、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创始所长、和其瑞联合创始人,肖瑞平的身份一直都围绕着转化医学的不同实践阶段在做角色转换。

为何对转化医学如此心心念念?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回到肖瑞平的海外留学与工作经历。时间拨至起点,就连她自己都没料想到,海外这一待便是20余年。

从量变到质变的20余年

1988年,肖瑞平拿到同济医科大学医学硕士学位之后,进入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同年,她远赴美国,先去了波多黎各大学医学院做研究,随后在1990年进入NIH从事博士后研究,也由此跨入生物医学研究的前沿领域。

如鱼得水——这是环境变化带给肖瑞平的直观感受。“我特别喜欢跟人打交道,当时一下子就觉得身边有很多优秀的人,大家有不同的文化、技能、个性,并且能够像彩虹一样相得益彰,就觉得对自己精神生活和知识追求等各方面都很有帮助。”

2003年,她晋升为NIH资深研究员——这是NIH的最高学术头衔,而且为终身职位;2006年,她又获NIH 首批女科学家顾问研究员奖。

彼时,美国及NIH对有志科研的年轻人格外热情友好,“只要努力你就可以追求精彩的科研人生”。单以NIH而言,其机构与资助体系非常庞大,每个研究所和研究中心均设有各自的计划办公室,独立进行战略规划。

2003年,NIH意识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21世纪“工作路线图”(the NIHroadmap for medical research),为全球生物医药的发展提供了具体的引导与布局。为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NIH还在2015年发布全机构战略规划《NIH-Wide Strategic Plan, Fiscal Years 2016-2020: Turning DiscoveryInto Health》,一如既往推动基础研究发现转化为临床实践,解决人类健康面临的新挑战。

“我觉得这20多年里最美好的事情,是让我对人生产生了一个量变到质变的感觉。”肖瑞平回忆道。虽然在国内接受的教育环境都不算差,但从高中到大学的求学经历却无法回答她的最大困惑:“我学一身本事,到底为什么?要让我的生命真正有价值,我应该怎么安排?有的时候,国内的求学很容易变成‘自娱自乐’,一个接一个的考试好像也很充实,可是到了最顶层的学校之后,这种内在的空虚感就会被释放出来了。”因此,进入北京大学后,肖瑞平萌生出国的想法,希望到现代医学的西方发源地了解整个来龙去脉。

在NIH学习工作的20多年里,肖瑞平凭借医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学术背景,长期从事的心血管疾病药物靶点研究,发现了β2肾上腺素受体的重要作用,主持研制了一类新药R,R-Fenoterol及其它β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颠覆了现在心衰治疗广泛使用β1肾上腺素受体阻断剂的理念,提出β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为更好的治疗理念、以及β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和β1肾上腺素受体阻断剂合用的理念。经过了从靶点确认,小分子药物合成、药物筛选、动物实验,技术转化、直至参与临床试验这个药物研发完整路线。

NIH这段求学研究经历让肖瑞平的科学素养以及人生观获得了“质”的改变:一方面,留学环境对科学问题的追本溯源,让其思考与解决问题等基础能力得到提升,更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另一方面,与不同文化及科研背景的同道交流,开阔了观察的视野,从交叉学科的方向带来不同的认知思路;同时,对从分子到医学转化的研究和理解,形成了日后事业的“地图”及理念。

1646128276(1).jpg
“首届全球生物医药前沿技术与政策法规大会”上肖瑞平教授在做大会报告

和其瑞:冲刺转化医学最后一公里

和其瑞之于肖瑞平,是医药人生的新篇章。在接受采访的过程中,肖瑞平明确表达了自己对于企业家精神的倾佩。某种程度上理解,这种精神背后联系的,正是如何将科学成果转化成产品的理念。

2010年,在摘得NIH最高学术头衔的7年后,肖瑞平决定辞去这一终身职位,回国全身心“做些有意义的事情”。而这一缘起,恰好发生在肖瑞平成为NIH资深研究员、NIH公布”Roadmap”的那一年 (2003年)。

2004年3月,北京大学批准建立分子医学研究所,由肖瑞平担任所长。“这个过程我就了解到中国的国情,也了解到慢病在中国的泛滥成灾,并且对医保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对这一切有体会后,就能够慢慢想清楚我到底要做什么。”肖瑞平回忆说,“其实,这个问题几十年来我一直在问自己:我到底能做什么?我想做什么?做的事情是不是国家需要,是不是对人类有所贡献的?回到中国后,这种确定感就越来越明确。”

让肖瑞平确信的事情,就是“转化医学在中国的未来”已成为需要回答的关键问题。众所周知,分子生物学主要研究的是分子层面的基础理论,但医学不同,后者跨度非常大。从分子到医学的转化也就意味着,其中需要攻克的难点不一而足。

肖瑞平解释说:“比如临床上有一个遗传病,我找到了其致病基因,去做一个小鼠的模型,来验证疾病与基因之间的关系,这是从分子到医学。然后从临床的表型,又可以再回到一个具体的分子,这其实是正向、反向的打通。除此之外,医学不光是要诊断,不只是知道这个疾病机制,你最后还是得解决问题,这就涉及到小分子药、抗体、疫苗或者设备,总之落实到一个产品上。”

坚持“转化医学”的理念,肖瑞平最终促成了和其瑞的诞生。“文章写得再好,不能回归到疾病治疗,就还是没能解决问题,不会让患者受益。所以,国内需要有一个中间的转化医学桥梁。”肖瑞平补充说,和其瑞不仅专注于成果转化,更致力开发全球First-in-Class药物。而提高First-in-Class药物研发成功率的立足点,便是和其瑞搭建的一站式转化医学平台。

1646129441(1).jpg
和其瑞一站式转化医学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和其瑞-北京大学联合非人灵长类动物(NHP)研究中心拿到国内高校首家AAALAC国际权威认证,还拥有全球唯一的恒河猴功能基因组学数据库。正是凭借后者,和其瑞完成了对拜耳靶向泌乳素(PRL)受体的单抗的功能验证——该药物能有效促进老年红面猴头发的生长,在治疗6个月后,脱发区终末毛发的数量增长了近一倍,即使是之前近乎完全秃顶的区域,且疗效持续达停药后四年以上——进而使得拜耳向和其瑞转让了该药物的开发权益。

“脱发只是它的一个适应症,HMI-115抗体选择的全新靶点PRLR还有众多待开发的潜在方向,例如子宫内膜异位症、淋巴管肌瘤病以及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肖瑞平透露说,上述适应症都已经完成了临床I期的开发。

此外,和其瑞还布局了糖尿病足(DFU)、类风湿性关节炎(RA)等不同领域的创新管线,并且都为经过NHP平台验证First-in-Class药物。从进度来看,治疗淋巴管肌瘤病的HMI-115最先有望在2024年获批上市。

1646129516(1).jpg
和其瑞核心管线

当被问及此次新冠疫情的影响,肖瑞平坦言,其研究进程仍旧如期进行。“但确实需要看到,有不少小公司在这次疫情的冲击下,资金链断裂,最终走不下去了。有意思的地方是,这些小公司里面卧虎藏龙,有很多具备国际经验的人才加入到和其瑞,这是我们意料之外的收获。”肖瑞平分享道。

目前,和其瑞推进B轮融资。肖瑞平认为,充足的资金准备是必不可少的。资本能够确保企业渡过难关,进而吸引人才,最终将加速整个研发的进展和产品转化。

1646129533(1).jpg
肖瑞平教授在同写意前沿技术大会期间接受《财经》等媒体的联合采访

隔行不隔“理”,科学家的AB面

对于很多科研人员来说,开办公司是一道门槛,而在这次新冠疫情面前,“找钱”则成为另一道需要突破的栅栏。但这样的困惑却并未在肖瑞平身上显露。

“坦诚地讲,这个过程让我感受到的更多是惊喜。”肖瑞平进一步回应,“我觉得人要成长,必须每天接触新的东西。如果我老是在这科研工作里,做我特别擅长的事情,我就不可能获得新的知识、新的技能、新的视野。我觉得做融资和经营管理,一下子给我开了一片新的天地和风景。”

事实上,这种心态早在留美期间就已经成为其日常。稍加留意就可以发现,国内主流观点对于一名科研工作者所刻画的形象,很难套在肖瑞平身上:她一方面笃信“一万小时定律”,这种努力与投入对于科研必不可少;但另一方面,她也不会抛弃业余生活爱好不顾。

如果要论回国后最让其怀念的事情,大概朋友间经常在院子里聚会能算其中之一。“夕阳西下的时候,在我的后院跟两三个朋友拿着一杯酒聊天,聊上两三个小时,甚至聊到天完全黑,我就觉得这真的是金钱和地位买不来的一种宁静,一种完全放松的宁静。那种时候往往有很多的灵感,对你的科研等事情会产生一个很清晰的picture。”肖瑞平称,这一过程不是看上去的那样浪费时间,而是一种高度的提炼。

当然,接触新的事物也不完全是惬意,其中也面临不少的挑战,成为NEJM副主编就是一例。用肖瑞平自己的话来说,这就相当于“又读了一个博士学位,把临床研究整个熟悉一遍”。2013年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肖瑞平都需要经常越洋开会,有时候还去波士顿接受培训,工作量之大,甚至一度影响了创立和其瑞这一想法的落地。

在肖瑞平的推动下,2016年NEJM中文电子周刊《NEJM医学前沿》正式发布。这也意味着,不仅中国学者能与全球最新、最重要的医学创新进展保持同步,还有利于能促进杰出的本地临床研究成果走出中国,提升中国医学研究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今年7月,在“第二届全球生物医药前沿技术与政策法规大会”上,《NEJM医学前沿》还将与同写意进行现场签约,共同助力中国医药创新的发展。

NEJM的履历对于和其瑞的新药创制不无益处。“我看到世界前沿的研究方法,那么我做医药公司就可以更自信了,至少说我知道这里面国际最高标准是什么,也就更利于和其瑞和转化医学的实践。”肖瑞平补充道。

当被问及做科研与创业的时间平衡问题时,肖瑞平表示,二者是隔行不隔“理”。科研有明确的时间节点,但创业更需要对此进行严格限制,开发周期、临床时间、队伍建设这些都是“硬目标”,管理起来也要更紧凑。

肖瑞平最后给出的回答颇有哲思色彩:“目标是起点,但也是终点。工作最后验收的还是你的目标,你达到目标没有,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Follow Us

g_img1.png

Top